12月9日,第26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暨中国凯发官网入口番茄种业联盟大会在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沙总部基地开幕。展会以线下田间展示为主、线上图片直播为辅,展期共20天,其中12月9日-10日为专业展,12月11日-28日对公众开放。
南都记者了解到,除了田间露地栽培展、大棚现代设施展、智慧农业技术展和“乾农杯”蔬菜摄影、科技成果展等往届传统展示项目,本届展会设有番茄主题展、南沙区名优特农产品展、蔬菜雕刻才艺展示等活动,并结合绿色病虫防控、节水灌溉、自动喷药、智慧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进行综合展示。展示推广总示范面积达300亩,包括250亩露地和50亩大棚保护地。展示推广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花球茎类、豆类、特用玉米等合计1098个新品种,包括番茄614个、辣椒110个、茄子46个、叶菜类59个、甘蓝类34个、瓜类161个、鲜食玉米类69个、豆类5个等。
本届展示会共吸引了78家公司(单位)参展,其中番茄种业联盟35家、专区13个和种植户30家。展会还特设口感番茄连片种植示范专区以及市农科院(自主品牌、科研创新)品种专区,为农业科研单位、种企创新育种推广搭建平台,助力良种良法进村入户。
今年的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番茄当属“主角儿”,1098个新品种中,番茄品种就多达614个。
为何番茄能有这么多品种?“番茄既是一种日常蔬菜,也是一种新型水果,还是一种功能性食品,相当于‘三位一体’的农作物,越来越受到市民欢迎”,中国番茄种业联盟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番茄组研究员李常保告诉南都记者,从消费者定位来分,目前番茄主要分为菜用番茄、水果番茄、樱桃番茄三大类,“近几年,水果番茄非常受欢迎,大家对它的口感要求越来越高。经过国内外育种专家的研发培育,好吃的番茄也越来越多,口感上主要为酸中带甜或甜中带酸,分别适合北方和南方市场的消费口味,把以前的番茄味给找回来的。”
为迎接此次展示会,南沙总部基地的番茄专区进行了专业性栽培示范,其中口感番茄专区就连片集中栽培种植了口感型番茄多达90多个品种。口感番茄以皮薄汁多、脆嫩无渣、酸甜适中、沙瓤味浓等特点广受市场追捧。此次展出的口感番茄,不但能品尝到“儿时的味道”,还能看到金澄澄的金黄圆宝番茄等特色品种。
樱桃番茄展示品种数量更是创下了历年之最,达到140多个。展示会现场,市民不仅能体验皮脆肉滑、果味甜香的番茄口感,还能见到五颜六色、如花生一般大小的迷你番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饮食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品质水果应运而生,水果番茄、樱桃番茄就是这类产物。”李常保指出,近些年,番茄育种目标也日趋偏向高品质,做到品质优先、产量并重、抗性兼顾,也就是好看、好吃还高产。得益于高端产业平台的深入耕耘,这些番茄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因此,番茄种植业也逐渐呈现技术含量高、投入大、收益高的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大田作物、普通蔬菜、水果蔬菜的收益比来看,每亩收益比约为 1:8:18,也就是种植一亩水果番茄的收益约为一亩小麦、玉米的18倍。”李常保说。
市民日常如何挑选好的番茄?李常保指出,菜用番茄通常选择果皮光泽、果实均匀、手感捏得动又弹得起的;水果番茄可挑选有“绿肩”的品种,即番茄肩部呈现绿色纹路,这类番茄掰开会爆浆,瓤也带绿色,酸甜可口。
本届展示会上,岭南特色蔬菜——菜心也展现了技术新突破。
“菜心起源于半干旱地区,由以前的白菜型油菜演化而来,因此它最怕雨水。南方夏季难种植菜心,并不是因为它不耐高温,而是不耐涝。”广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郑岩松表示。
据了解,基于长期对菜心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种创新团队先后完成了菜心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菜心遗传图谱、重要性状的遗传图谱QTL定位、不育系类型分子鉴定以及抗逆性鉴定研究等一系列育种技术的创新。
近年来,该团队筛选了不育性彻底、配合力良好菜心Ogu型雄性不育系,育成玉田系列杂交菜心新品种,解决了高温、低温及变温等不利天气因素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同时,开展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利用简易设施大棚,解决了夏季高温、台风、暴雨季节本地优质菜心生产的问题,实现菜心在本地的高质量发展。
郑岩松指出,从广玉田5号菜心开始,玉田系列杂交菜心品种家族已陆续迎来7号、8号等“新成员”,生产性能也有了质的提升,“相比于原来生产种一年产三四十斤,杂交种一年能产一百多斤,成本就会随之下降。”
菜心实现在本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未来将不用过度依靠“北种南销”这一生产模式。“耐运输性高,会加大菜心的纤维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的口感”,郑岩松表示,或许南方大棚种植的菜心甜度不及北方如宁夏种植的菜心,但耐运输性不再是高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更鲜嫩的口感。
郑岩松还指出,如今,菜心育种已越来越多样化,不同气候不同季节均有不同类型的适应性品种,包含早熟、中早熟、中熟、中迟熟、迟熟、特迟熟等不同属性,且每一属性成熟期一般相差三五天。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将能一年四季品尝不同品种的优质菜心。
南沙总部基地的瓜棚里,有一块专门栽种着短圆形的粉皮冬瓜。只见一藤结一瓜,仿佛一个个抹了粉的大胖小子,煞是赏心悦目。这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节瓜课题组近年选育的短圆形粉皮冬瓜新类型——粉皮冬瓜12号。
广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乔春燕正是节瓜课题组的育种专家。她介绍,该品种形状似“灯笼”,果形外观靓丽,果皮上的粉层较厚,代表其抗病性能强。同时,其座瓜性强,丰产性好,冬瓜香味浓郁,肉质致密。可主蔓留瓜,一般结1-2个瓜,单瓜重5-10公斤,亦可多留2-3条侧蔓结瓜,结4-6个瓜,单瓜重2-4公斤,适合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区种植。
“从亲本提纯到品种育成,筛选了一代代优势单株,我们花了六七年时间。”乔春燕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该品种还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希望能尽快走向市场,让市民品尝到新口味的冬瓜。她特别提到,因为该粉皮冬瓜呈短圆形,特别适合广东人制作粤菜中的特色冬瓜盅,不仅造型特别,也更别有一番滋味。
“有了优质的种质资源,还得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才能种出好的产品。”广州市种子商会会长陈春山表示,叶菜、瓜果的种植要求各不相同,离不开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队伍的精心研究和悉心管理,并依托展示会,让更多优质的“广州种”走向全国市场。
据统计,自2011年至今,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承办了二十五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与推广”活动,参展企业累计1800多家,集中展示了3.5万个优良蔬菜品种,专家推介品种累计1600多个,服务对象累计36万余人次,为推动广州现代特色种业振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和粤西冬种“果盘子”的全产业链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农宣
部分图片由市农科院提供
编辑:莫郅骅